李 强 | 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眼中的贾平凹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文 | 李 强
昨晚,在我到了约定的火锅店包间后,碰到几个人进来,抱着一摞名家新书以及拿着一份准备签名的纸单。我们寒暄过后,才知双方都是在等贾老师到场。看到那个熟悉的书名《秦腔》,突然之下我才醒悟过来,今晚要来的贾老师原来是贾平凹老师。一下子,有些意外欣喜但不若狂。内心,已经计划着如何合影留念和现场交流些什么。
在等待他来的过程中,我只给一个同学朋友透露了这个重要而令人激动的好消息,并一直想着呆会怎么“证明”给大家我确实在和贾平凹老师一起吃饭呢。吃饭的火锅店就在我家对面,我要赶回家取一下前段时间刚得到的《秦腔》,呆会见面后找贾平凹老师签字,估计应该不会被拒绝。也想将我女儿叫来,让见一下她的贾爷爷。但我并没那么做,想着我见到他本人已很知足,不能再给贾平凹老师添麻烦。
这是我第一次直接与贾平凹老师见面说话以及在一起吃饭,这对我具有特别的意义。当他从包间门口进来时,激动之余我感觉和平常电视里见到的近年来他的形象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其实,我在生活中是见过贾平凹老师的,而且不止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次:第一次,大约是在十多年前的西安人民大厦,我上扶梯时刚好碰到贾平凹老师下来,我旁边的其他人眼尖认出他来,上前握手问好。我因为有些怯,所以,在一旁看着,只点头微笑,但没上前握手。第二次,是我们学校校庆时,在新校区办公楼前他们集体照相时,我近距离地见了一面。所以,算是见了两次面,但没说话和握手及合影。昨晚是意外之下的真真切切的见面,而且,我们在一起还吃了火锅,更是直接挨着座位。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们两个在单独交流,或许,别人都体谅我难得见到贾平凹老师一次,将机会全让给我。其它几个人大都是他的老乡,我还带了一位隔壁大学的老师,我的高中同学。同学激动地称赞贾平凹老师为中国当代文坛泰斗和陕西文坛领军人物,我完全赞同。交流过程中,以我说他听为主。但贾平凹老师听得很认真,没太插话。我说了一些关于对他80年代早期反映商州农村生活的散文的印象,那时我在初中。后来还聊到他的《废都》,我这样说的:贾老师,您的《废都》让一个还没走出农村的后来城里人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城市文人生活。事实上,当年我正上大学,是形式上的城里人、本质上的农村娃。读贾平凹老师原版《废都》时真是这种特殊的感觉。
因为时间宝贵和机会难得,所以,我并没提其它大家都熟知的话题。只说了这些年我写作的情况,他表示年轻人很勤奋,应该多读多写。我谈到了我所知道的生活中的他,这些全都是通过别人写的书或文章看到的。我一直记在心里,拣了几个主要片断进行了交流。感觉他挺随和的,但似乎又不是因为出名了而刻意做出来的低姿态,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谦虚温和以及沉默寡言。他确实烟瘾很大,如同许多著名作家一样。谈及其它著名作家以及我们想他可能认识的非著名作家或人物时,他并不评论其作品和为人特点。我感觉这并不是名人谨慎或我们不够讨论级别,完全是一种性格使然。说到自己时,我才知他和我一样身体不好,还当着我的面剔牙缝,温和地说让多上豆芽菜。我注意到,头顶确实有些秃,头发稀疏。我说到去过他的家乡丹凤县印象;介绍我所认识的一些陕西青年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写作风格以及我们县作协的微信公众号;我读过他写给女儿婚礼的话,刚好用在今年元旦我的堂弟结婚时的致辞;说到读他写的人生50岁以后真的不能干多少事;也谈到我每年要花上千元买书和赠书。他并没摆出一付指导后学的架子,也没自我谦虚地辞谢。主要是侧耳倾听和点头微笑。
再说一下我为什么会见到贾平凹老师。昨天下午,我和一个商洛来西安开会的朋友联系,想着去见一下对方。对方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乡村散文集的作者,也是我所喜欢和赞赏的一位青年官员作家。结果,他说晚上可以见面,但说还有别人,约我晚上一起。当时,我还问了是否方便。等到下班我出发去他所在的较远的开会地半路时,他突然打电话说,让我直接到约定的吃饭地点等着,他先开车去接贾老师。当时,我并不知道他所说的贾老师是谁。因为吃饭的火锅店就在我家对面,所以,我很快就返回来。我们也第一次见面,以前只是网识。
当见过贾平凹老师和那个青年作家朋友等后,我和同学走出火锅店时,我迫不及待地将同学当时为我和贾平凹老师拍的并不清晰的合影逐一分发出去,以展示我确实刚和贾平凹老师一起吃饭呢。走到小区门口,我还将合影“不无得意”地向农村来的黑黑的门卫小伙炫耀了一下,对方说知道他是个很厉害的大人物作家。短短一点回家路上,我都想向陌生的路人分享一下我当时的喜悦,但最终没勇气那么做。
我忘记当面问一件事情,就是我好几次路过省作协门口,总想进去“一探究竟”,但又怕门卫拦住问我找谁时,我无法说清或人家不让我进。里面的大人物我“全认识”,又“全不认识”。可是,我真的很想有一次机会能真正走进省作协大院。我的同学是省作协会员,但我不是的,我只是一个近年来写了100多篇以乡村回忆文章为主的散文的和贾平凹老师一样来自农村的普通文学爱好者。昨晚我说,好像知道贾平凹老师晚上有时会在曲江南湖散步,感觉关系又进了一步。饭后很体贴地照顾了我们的渴望,贾平凹老师主动和我们合影留念。
昨晚的意外见面和聊天,让我很是受用。以后是否还会有如此好的机会,我不确定也不期待。但我会花更多的一些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他的早期以及之后的所有作品。这是我更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相信大多的读者也会是这样的想法。会从找齐他的作品目录开始做起。
我们有共同之处,都从农村进入城市,同时热爱农村。现在居住在同一城市,我们至少有20多年的共同但未相交的城市时光。这或许,也是一种自己可以拉扯上的荣光关系。但我愿意这样想问题,毕竟,那个30年多前第一次读到贾平凹老师小说和散文的宝鸡农村孩子,当年没想过会去那些文章中他的家乡走走看看;昨晚之前,也没想着会和这位著名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同桌邻座吃饭。
他早些年农村题材散文或小说,在那个年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如今,我的写作风格多少有些受他的影响,但水平肯定和名家不能比。
我会记住这个在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刻:2017年11月23日晚上六点半左右在大雁塔一火锅店里,我见到了30年多前我就知道和喜欢的比我个子还稍矮一点的全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等光环之下的并不神采奕奕的普通谢顶老人贾平凹。
这篇文章写到结束,里面提到贾平凹老师名字达22次,而非前用名后用他。我想,这是我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谢的一种特殊方式。
2017年11月24日写于西安大雁塔
李 强,1972年生。一个客居西安的凤翔人,故土情结很浓。喜欢品读文字,体味人生百态。
【悦读推荐】
我并不“渐行渐远”的故乡
文字审核: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了解凤翔讯息,敬请扫码关注《凤翔视窗》头条号和企鹅号
《凤翔视窗》头条号 《凤翔视窗》企鹅号